治疗肥胖症的中医验方中药秘方名方

中医将肥胖症归属于 “痰湿”“脂浊” 等范畴,认为其发病与脾、肾、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,核心病机为痰湿内蕴、气滞血瘀、脾肾阳虚等。以下从常见证型、经典方剂、验方及名医经验方等方面介绍,同时强调中医用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不可自行盲目服用。一、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分型及经典方剂(一)痰湿内盛型主要症状:形体肥胖,肢体困重,胸闷脘痞,舌苔白腻,脉滑。核心病机: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阻滞气机。经典方剂: 二陈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 组成: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姜、乌梅。 功效:燥湿化痰,理...


中医将肥胖症归属于 “痰湿”“脂浊” 等范畴,认为其发病与脾、肾、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,核心病机为痰湿内蕴、气滞血瘀、脾肾阳虚等。以下从常见证型、经典方剂、验方及名医经验方等方面介绍,同时强调中医用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不可自行盲目服用。一、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分型及经典方剂(一)痰湿内盛型主要症状:形体肥胖,肢体困重,胸闷脘痞,舌苔白腻,脉滑。核心病机: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阻滞气机。经典方剂:

二陈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
组成: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姜、乌梅。

功效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

方解:半夏燥湿化痰;陈皮理气化痰;茯苓健脾渗湿;甘草调和诸药,为化痰基础方。

导痰汤(《济生方》)

组成:二陈汤加天南星、枳实。

功效:燥湿豁痰,行气开郁。

适用:痰湿较重,兼见胸膈痞塞、恶心呕吐者。

(二)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:肥胖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气短乏力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核心病机: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水谷精微失于输布,聚湿成痰。经典方剂:

参苓白术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
组成: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山药、莲子、薏苡仁等。

功效:健脾益气,渗湿止泻。

应用:适用于肥胖兼脾虚泄泻、肢倦乏力者。

六君子汤(《医学正传》)

组成:二陈汤加人参、白术。

功效:健脾益气,燥湿化痰。

特点:补气与化痰并用,适合脾虚痰湿内停者。

(三)脾肾阳虚型主要症状:肥胖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,小便不利,舌淡胖有齿痕,脉沉细。核心病机:肾阳不足,不能温煦脾阳,水湿代谢失常。经典方剂:

肾气丸(《金匮要略》)

组成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泽泻、茯苓、丹皮、附子、桂枝。

功效:温补肾阳,化气行水。

适用:肥胖兼肾阳虚衰,症见水肿、怕冷者。

真武汤(《伤寒论》)

组成:附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生姜、白芍。

功效:温阳利水。

应用:适用于阳虚水泛所致的肥胖,伴肢体浮肿、小便短少。

(四)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:肥胖,胸胁胀闷,情志抑郁,皮肤瘀斑,舌暗有瘀点,脉涩。核心病机:肝郁气滞,血行不畅,痰瘀互结。经典方剂:

血府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

组成: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生地、赤芍等。

功效: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

适用:肥胖兼血瘀症状(如痛经、色斑)者。

逍遥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加减

组成: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等。

功效:疏肝解郁,健脾养血。

应用:适用于肝郁脾虚型肥胖,伴情绪不畅、胸胁胀闷者。

二、临床常见验方与名方(一)化痰祛湿类验方

苍附导痰丸(《万氏女科》)

组成:苍术、香附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南星等。

功效:燥湿化痰,理气调经。

应用:常用于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(属痰湿阻滞)者,改善闭经、多毛等症状。

海藻玉壶汤(《外科正宗》)加减

组成:海藻、昆布、陈皮、半夏、青皮、浙贝母等。

功效:化痰软坚,利水散结。

特点:含海藻、昆布等化痰散结药,适合体型肥胖、舌苔厚腻者。

(二)消脂减重类验方

防己黄芪汤(《金匮要略》)

组成:防己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
功效:益气健脾,利水消肿。

应用:适用于肥胖兼气虚水肿者,症见体重重、下肢浮肿。

轻身一号方(现代验方)

组成:黄芪、防己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生山楂等。

功效:益气健脾,利湿消脂。

临床:常用于单纯性肥胖属脾虚湿盛者,可改善乏力、便溏等症状。

(三)清胃泻热类验方

小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

组成:大黄、厚朴、枳实。

功效:轻下热结,消积导滞。

适用:肥胖兼胃热炽盛者,症见食欲亢进、大便秘结。

三、名医经验方

岳美中减肥方

组成:苍术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桂枝、防己、黄芪等。

功效:健脾利湿,温阳化气。

特点:以健脾利湿为主,兼顾温阳,适合脾虚湿盛型肥胖。

路志正痰湿肥胖方

组成:佩兰、藿香、苍术、厚朴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炒莱菔子等。

功效:芳香化湿,健脾和胃。

应用:强调 “芳香化浊”,适合肥胖兼湿浊中阻者(如口中黏腻、舌苔厚腻)。

朱良春消脂方

组成:黄芪、苍术、白术、丹参、生山楂、莱菔子、荷叶等。

功效:益气健脾,活血消脂。

配伍:黄芪配苍术(补气健脾),丹参配山楂(活血化瘀消脂),荷叶升清降浊。

四、用药注意事项与综合调护

辨证用药是关键:肥胖症证型复杂,常兼夹多种病机(如痰湿 + 血瘀、脾虚 + 肾虚),需由医师根据具体症状、舌脉辨证开方,不可盲目照搬方剂。

结合生活方式调整:

饮食:控制高热量、高糖、高脂饮食,多吃膳食纤维(如蔬菜、杂粮),避免暴饮暴食。

运动:配合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和抗阻训练,促进脂肪代谢。

作息:避免熬夜(熬夜易致内分泌紊乱,加重肥胖)。

禁忌与副作用:

苦寒泻下类药物(如大黄)不可长期服用,以免损伤脾胃;

温燥药物(如附子、桂枝)阴虚火旺者慎用;

部分减肥中药(如决明子、番泻叶)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。

循序渐进,避免急功近利:中医减肥注重调理脏腑功能,起效较慢,需坚持治疗,同时避免盲目追求 “快速减重” 而滥用泻药。

肥胖症的中医治疗需结合体质辨证,以 “祛湿、化痰、健脾、温阳、活血” 为主要治法,同时配合饮食控制与运动。建议至正规医院中医科就诊,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